查看原文
其他

他给了《流浪地球》生命,征服奥巴马、扎克伯格,这位中国科幻教父到底是怎样一种存在?

精英说 精英说 2019-04-07


要说近期最火的电影,当属《流浪地球》


炫目的特效,瑰丽的想象,讲述了一个人类“推”着地球逃离太阳系、寻找新家园的故事,途中,也遇见了太多生死存亡的关头。


图片来源于《流浪地球》预告片


有科技的奇幻,有人性的抉择,更有如史诗般恢弘的场景,有人说,这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,中国的科幻片,终于起步了。


图片来源于《流浪地球》预告片


人们对它的偏爱是显而易见的,据相关数据显示,截至2月10日,2019年春节档的票房已经累计达到58亿,其中,有超过20亿的票房都属于《流浪地球》。


在豆瓣上,有超过60万的观众给出了接近8分的评分,已然是近期电影中的口碑第一。


图片截取自豆瓣电影


在导演郭帆写下的《给流浪地球的一封信》中,他感谢了一个人,是这个人,赋予了影片故事硬核,奠定了中国科幻时代的诞生。


他就是《流浪地球》的小说作者,刘慈欣。


刘慈欣

(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作者所有)


他,是首位拿下雨果奖的亚洲人;他,是第一个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的科幻作家;他,还是宣传中国火星探测工程的“大使”……


2019年,对于刘慈欣来说是值得铭记的,因为他不仅有着票房口碑双第一的《流浪地球》,收获14.5亿票房、稳居第二的《疯狂的外星人》,也同样改编自他的小说。


而真正奠定他“中国科幻小说教父”地位的,还是火遍整个互联网的《三体》系列。也正是因为《三体》,奥巴马、扎克伯格、马化腾、雷军……都成了他的忠实读者。


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作者所有


从外表和履历上来看,刘慈欣并不出众,连他自己都说自己是个“没有故事”的普通人。可如此“普通”的他,却真真切切地凭借着一己之力,让中国科幻故事赢得了世界喝彩。


刘慈欣的“骨架”与“血肉”


1963年,刘慈欣出生于北京。


他的父亲在煤炭设计院工作,条件尚可,他并非家里唯一的孩子,还有一个妹妹。


如果起始于1966年的那场运动没有到来,刘慈欣一家或许会以平凡而温馨的姿态,过好自己的小日子。只是,历史没有如果。


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作者所有


就在刘慈欣3岁那年,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一页发生了,虽然他曾经反复强调,自己的家庭变故与那个年代的旁人并无不同,但从回忆的语调中,依稀还是能感到伤痛——


刘慈欣的父亲被无情地流放到山西阳泉,成为煤炭三矿的一名矿工。沉重的体力劳动与下矿的风险倒是其次,最恐怖的,是阳泉当地无比盛行的“武斗”之风。


在前途未卜的情况下,父母最先想到的是保护好两个孩子。刘慈欣被安排送往了河南老家,妹妹则留在北京,由亲戚照料。


分别、变动、流离,就此构成了童年时期的刘慈欣,对于这个世界最初的记忆。


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作者所有


在后来有关刘慈欣的报道中,一个童年的夜晚值得回味,那是他7岁的时候,在河南农村,常年不在父母身边的小男孩抬头望天,看见漆黑的天幕中一颗“小星星”缓缓飞过,不可名状的惊奇与震撼攥住了他的心,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,“还有腹中的饥饿”。


刘慈欣看到的“小星星”,其实是于1970年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“东方红一号”。


头顶天空的广袤,与脚下大地的贫瘠,形成了某种苍凉的对比,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刘慈欣的作品中,既有浪漫的科幻想象,也充斥着俯视众生悲辛的写实与冷酷。


 万众仰望“东方红一号” 

(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作者所有)


因为,这些都是他的亲身经历。


在河南老家的那些年,刘慈欣还亲眼见证了一场可怕的洪涝。在超过当时世界纪录的一天1005毫米的暴雨中,驻马店崩塌了58座水坝,24万人丧生,“犹如末日降临”。


也正是在同一年,刘慈欣第一次知道了“光年”,他想象着光线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穿越冷寂的太空,那是一种巨大的敬畏与恐惧,力量强大到足以让人窒息。


卫星与光年、贫穷与饥饿、流放与“批斗”、洪水与难民……这些懂或不懂的元素纠结混杂,就这样为他作品的世界观奠定了基础。


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作者所有


当然,作品的世界观只是“骨架”,对于成长中的刘慈欣来说,他还需要“血肉”。


而这份“血肉”的滋养,其实来源于青少年时期“大胆”的阅读,以及父亲的宽容。


随着刘慈欣年岁渐长,父母把他从河南又接回了身边,在山西阳泉,刘慈欣因为“政治成分不好”而时常受到学校的冷待,然而他很快就找到了新的排解方式——阅读。


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作者所有


《托尔斯泰文集》,麦尔维尔的《白鲸》,凡尔纳的《地心游记》,阿卡赞采夫的《太空神曲》,蕾切尔·卡逊的《寂静的春天》……


这些所谓的“毒书”,却极大地给予了刘慈欣甜美的文学滋养。在后来他自己的小说中,也多多少少能感受到这些作品的写法、主旨与人物原型,是阅读,让他有了进一步成长。


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,刘慈欣最喜欢的还是那本《地心游记》,他翻来覆去地阅读,直到某天被父亲发现,面色凝重地将书抽走。


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作者所有


“这是毒草,你不能读!”


在父亲急切的喝止中,刘慈欣想起“武斗”的血腥景象,不由得心里发紧,但他仍小声地问了句:“这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?”


好在父亲看到儿子的痴迷,态度也有所缓和,父亲告诉刘慈欣,这是科幻小说,其实是有科学根据的文学创作。说罢,他将书还给了刘慈欣,只是再三叮嘱,别被发现。


现在想想,如果不是父亲的宽容与跳出时代桎梏的认知,刘慈欣对科幻小说热情的苗头,或许早被掐灭。幸而这一切未曾发生。


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作者所有


也正是被裹挟进时代巨变的早年生活与孜孜不倦的阅读习惯,成就了后来的刘慈欣。


一个他循规蹈矩

一个他天马行空


80年代初,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。


政治运动结束了,高考恢复了,少年刘慈欣,也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看科幻小说了。


1981年,刘慈欣考上了华北水利水电大学,也就是在这一年,他翻完了世界科幻大师克拉克的著作《2001:太空漫游》。


世界科幻大师阿瑟·克拉克

他奠定了全球卫星通信系统的基础

美国通信卫星轨道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

(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作者所有)


刘慈欣犹记得读完这本书的那个夜晚,他走出家门仰望星空,那时的夜空,还没有太多污染,纯粹干净得一如科幻小说中的描绘。


宇宙的宏大与神秘,仿佛宗教一般在他心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,他将用尽一生追寻这份信仰——尽管刘慈欣一开始并没意识到。


回顾他的前半生,还是在被岁月推着走。


刘慈欣毕业后工作的地方

(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作者所有)


1985年,大学毕业的刘慈欣被分配到了山西娘子关发电厂。他接受了安排,打包行囊到工作地点报到,一呆,就是几十个年头。


在发电厂里,他就任工程师,因为工作表现出色,很得领导的赏识。在若干年后,他早已是享受着不错的薪资及福利待遇的高级工程师,娶妻生女,生活过得循规蹈矩。


真正让他决心做出一些改变的,是一个很小的偶然——他出去打麻将,一晚上就输掉了一整个月的工资。这就是他的“那个时刻”,他是在“那个时刻”决定去写点东西的:好歹填满晚上的时间,就算不挣钱,起码别赔。


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作者所有


但在封闭落后的小地方,刘慈欣对科幻的激情并不能得到理解。他一方面开始动笔投身于写作,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维护自己在体制内的形象——沉默寡言,做事靠谱。


他曾经说过,如果他自己是领导,知道手下有个每天神神叨叨写科幻小说的人,也会觉得这个人“幼稚、矫情、不值得重用”。


可看到他小说的人才明白,刘慈欣自己创造的那片领域,是多么让人惊叹与神往。


刘慈欣部分作品的创作时间表 

(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作者所有)


他可以将满腔想象化作笔尖的诗,只为释放对科幻的爱——《诗云》里的李白让中文的矩阵在星际中扩散;《梦之海》里,地球上的水被掏空,凝结成太空中的绝美冰雕。


用刘慈欣的话来说,那是一个在艺术和美的世界里恣意游戏的阶段,一切现实的束缚都被抛弃了,只剩下宇宙尺度上的狂欢。


但很快他又做了新的尝试,因为他意识到,“科幻的风筝飞得再高,也要拴在坚实的大地上”,也正是在尝试中,以人类社会为背景、研究人性的《流浪地球》与《乡村教师》诞生。它们,也最终成为近期大热的影片——《流浪地球》与《疯狂的外星人》。


《流浪地球》剧照


《疯狂的外星人》剧照


但刘慈欣仍不愿在攀登之路上止步。


他心里有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劲,这股劲起源于他的早年生活,亲身经历与目睹的一切。他羡慕科幻大师克拉克的每部作品都能叫座又叫好,也慢慢察觉出克拉克成功的关键:


克拉克本来就在美国空军工作,他会用自己的经历,来完成小说的艺术升华。


起源于现实的科幻,才有着最动人的力量。


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作者所有


每每想到这一切,“政治运动”、“武斗”、难民、饥饿、星空、光年等碎片开始在刘慈欣脑海里交织;老家河南与下放地阳泉,又何尝不是科幻作品中的两个星球?


2006年,他整理思绪,笃定地在键盘上敲出四个字——“地球往事”,将“文革”作为引子,外星世界及神秘文明的塑造成了重点,托尔斯泰的大气苍凉在故事里弥漫,奥维尔的残酷寓言在情节中渗透,而克拉克式的末日情怀,则成为《地球往事》的核心主题。


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作者所有


他的过往,他的阅读,他的思考,他的反省,最终共同构成了《三体》的三部曲。


据说,早在《三体》火遍整个网络以前,有科幻杂志出版社的编辑看到了书稿,几乎是在刹那就被密集的科幻创想所击倒,他们哀叹道,刘慈欣的作品一出,“决定了中国科幻小说目前所能达到的最高高度”。


编辑们所言非虚,当《三体》火遍了网络,连从未关心过科幻的普通人也不得不为那奇妙的概念所折服——宇宙社会学、黑暗森林、思想钢印、猜疑链、降维攻击……


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作者所有


《三体》,不仅仅是科幻文学的圭臬,更多地也成为了互联网大佬们的口头禅、心头好,在公司生存之道、克敌制胜方面,《三体》的概念有着同样奇妙的商业用处。


刘慈欣曾回忆起一个让他感到尴尬的场景——他与众多互联网大佬坐在同一个舞台上,听着人家演绎着他书中的词汇,讲述着如何在商业世界中取胜,他却完全听不懂。


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作者所有


这种“难堪”的情况发生过不止一次,却也从侧面说明了刘慈欣和他的《三体》火到何种程度,尽管被互联网大佬们视作座上宾,国内外拿奖也拿到手软,靠着出书身价早已过千万,但在山西娘子关,他依然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原有的生活,兢兢业业,规行矩步。


只有在单位老同事疑惑地询问,有个畅销书作家怎么和你同名时,才会微笑着点头。


80岁,漫游太空


2019,是中国科幻电影腾飞的元年,也是刘慈欣名声大噪的一年。《三体》之后,他仍坚持着创作,但他也透露过,自己还有一个梦想,希望在有生之年去完成。


这个梦想,叫做“漫游太空”。


这其实很好理解,一个真正对科幻创作投入全部的人,如果有一天能亲身接触到小说中提及的现实原型,或是有机会体验自己小说中的真实场景,那该是多么让人激动的事。


2016年7月3日

刘慈欣参观贵州FAST工程的射电望远镜

(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作者所有)


在刘慈欣53岁这年,他有机会去参观了一下贵州FAST工程的射电望远镜。那是一个极其符合科幻想象的工程——那里不能用手机,不能用电,周围方圆50公里的村民都迁走了,只留下一个孤零零的“天眼”。


而它的重要功能,就是寻找外星文明。


贵州FAST工程全景

(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作者所有)


那天,年过半百的刘慈欣却像个闲不住的小伙子,兴奋地围着工作人员问这问那,或许在他心目中,这就是无限接近自己科幻世界的瞬间。在参观结束后的照片留念中,他也露出了少有的孩子气的笑容。


与之相比,漫游太空不仅是一件让刘慈欣想想都觉得惊喜到战栗的事,更是他从现在开始就已经在着手准备的行程。


每天早晨,他都会绕着家附近的一座露天操场慢跑一小时,一周两次的游泳也坚持得规律,当然,和那些用长跑抵御中年危机、求得精神平静的都市灵魂比起来,刘慈欣的锻炼有着更实际——但似乎又更狂热的诉求:他需要保持体魄,以便在30年后登上太空。


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作者所有


30年后,也正是刘慈欣80岁的时候,对于这个梦想实现的时间,他甚至进行过“精密”的计算,他预估,能从“上几分钟太空” 突破到如他所愿的“上几天太空”、同时又有大于80%的安全系数,大概需要15年。


但那时候费用一定很高,他认为会超过2000万美元,“目标客户是富豪阶层”。


所以他还得等,等这类项目彻底成熟,变成大众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消费。在多方衡量之后,最后的计算结果是——30年。


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作者所有


为了这个有生之年无限渴望去实现的梦想,亲身看一眼那遥不可及的宇宙,这样心怀浪漫又精进勇猛的刘慈欣,让人难以嘲弄。


或许,在这个平凡男人的双眼中,看到的是宇宙的广漠,人生的短暂,每一层维度中的生命被牢牢制约在严格的形态中,我们引以为傲的文明只是时空大漠中的一粒微尘。


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作者所有


但在他心中,一直有一束光,人生并不是面向成功的狂奔,而是走向心中那条光芒的漫漫长路。那光芒太远,有时令人无可避免地绝望忧伤,有时又令人充满吸毒般的快感。


可他惟愿继续走下去。


王尔德的名言,为刘慈欣的创作和梦想写下了批注——“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,但仍有人仰望星空”。而他,就是始终仰望的那个。


欢迎分享到朋友圈


作者: 克里斯,精英说90后小编,香港传媒小硕,一个脱离高级趣味涉猎广泛的嗷星人。精英说是全球精英、留学生的聚集地。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,这里有留学新知、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,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。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(ID: elitestalk)。


公众号转载请在后台回复“转载”,并按照转载要求来转载,违者必究。


References:

胡润百富  春节档电影票房54.8亿,《流浪地球》占了一半

中国教育研究 《三体》作者刘慈欣:一个“中等生”逆袭的范本和启示

大象公会  中国科幻第一人刘慈欣:这次我不想聊《三体》

新周刊  《刘慈欣: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,但总得有人仰望天空》

遇言不止  《拿得起锅碗瓢盆,也写得出星辰大海,他是脚踏大地,神游太空的人》

环球人物 《流浪地球》火了!背后这位科幻界宝藏老男孩,有5个你必须知道的故事…

人物 《封面报道 | 刘慈欣:装在格子衬衫里的人》

世界华人周刊  他给了《流浪地球》灵魂,奥巴马、扎克伯格、马化腾、雷军……都是他的粉丝

为你写一个故事   《没有人性的刘慈欣,太有人性的流浪地球》

拾遗  《刘慈欣:我们从未长大,我们也从未停止成长》



扫描二维码

说姐带你进群

美帝华人和留学生聚集地





海外留学、文化、生活,尽在精英说


文章已于修改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